区政府办公室:
2025年4月8日,区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区政府副区长林正航所作的《关于北京市通州区加强文旅深度融合 打造魅力副中心情况的报告》。
会议认为,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多措并举,加速推进重点文旅项目建设,三大特色小镇稳步发展,旅游配套服务正逐步完善。集聚产业要素,强化政策支持,文旅产业规模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打造大运河文旅品牌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推动文旅商体农协同发展,激发了多层次消费活力。全区文旅融合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正在成为释放消费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会议指出,我区文旅融合发展呈现出稳步推进、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但其发展现状与副中心功能定位还不匹配,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一是缺乏长期规划,文旅融合发展目标和路径不明确。二是融合深度不够,文化和旅游资源融合不充分,文旅与其它产业的融合程度不高,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三是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旅游信息化建设有待提升。
根据常委会审议的情况,提出以下审议意见:
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文旅融合新格局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区政府要高度重视文旅融合工作,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充分发挥大文旅工作专班作用,坚持高位推动,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强化部门联动,完善部门之间的横向协同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切实增强工作合力。二是统筹规划布局。深化大文旅理念,切实增强前瞻性系统性谋划,围绕我区资源优势和发展趋势,加快制定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十五五”规划,提出发展目标和定位,明确各阶段的重点任务,科学合理布局文旅资源,高质量绘制我区文旅融合发展蓝图。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加财政文旅预算资金比例,用足用好专项资金,保障重点文旅项目实施。积极争取国家级、市级专项资金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进一步拓宽文旅资金来源渠道。
二、丰富产品供给,打造文旅消费新体验
一是推进文化旅游资源深度融合。深度挖掘我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抓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做好非遗资源的活态传承发展,将文化资源与生态旅游充分融合,赋予游客观赏景色和感受历史文化相融合的独特体验。二是跨片区整合联动文旅资源。发挥现有核心景区的辐射带动功能,在线路设计串联、品牌共创共建、资源优势互补互惠等方面加强联动协同,包装推出一批副中心旅游精品线路,丰富旅游的层次性和体验性,推动全区文旅融合发展提档升级。三是加快发展文旅融合新业态。支持开发集文化创意、体育赛事、商圈美食、乡村旅游、研学展会等主题于一体的融合发展,扩大高品质文旅产品供给量,推进文旅商体农等相关产业互促互进、融合发展,进一步释放消费活力。
三、加大推介力度,塑造文旅品牌新形象
一是打响各类“+文旅”品牌。不断加强新媒体宣传策划,持续深化“运河有戏”、副中心马拉松、月亮河“深夜食堂”、潮畔汽车营地等各类品牌活动,凝聚文旅发展人气,全面提升副中心旅游的市场热度。二是全方位宣传推介。不断完善图文、视频等全媒体传播体系,强化主流媒体宣传,加强新媒体账号管理和运营,做好短视频创新突破,选对宣传角度、挖掘文旅融合深度,推出一批优质宣传品,讲好通州故事,全方位、多维度展示副中心形象。三是抓好典型示范引领。要将大运河5A级景区的成功创建作为副中心文旅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样板,积极开展文旅融合典型示范创建工作,打造一批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优秀案例,引领副中心文旅高质量发展。
四、强化要素支撑,提升文旅服务新质效
一是壮大文旅人才队伍。把培育文旅人才作为基础性工程来抓,健全完善文旅人才队伍建设管理体系,加强与高等院校、企业的合作,引进规划咨询、创意设计、运营管理、宣传推广等方面的优秀人才,抓好现有人员的培训,有效提高文旅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二是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加强对全区文旅融合发展的政策扶持,全力推进文旅商体农产业深度融合,科学引领文旅产业向集约化、产业化和品质化发展。吸引境内外大型旅游集团和文化企业来我区投资文化旅游项目,推动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旅领军企业、骨干企业。三是提升文旅公共服务水平。完善旅游集散中心和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推进区内交通路网、住宿、餐饮等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全链条服务。创新科技手段运用,探索开发数字智慧文旅系统的应用领域和应用场景,进一步提升文旅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更美好的旅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