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监督视窗 > 审议意见  > 正文

监督视窗

区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关于“关于北京市通州区公园活化利用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

时间:2025/11/12  来源:区人大

区政府办公室:
  2025年6月25日,区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区政府副区长林正航所做的《关于北京市通州区公园活化利用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听取了区人大农村委员会的相关意见建议。
  会议认为,区政府深入贯彻《北京花园城市专项规划(2023-2035)》,在公园活化利用工作中探索出兼具创新性与实效性的发展路径:一是以文旅体商融合激活复合型消费场景,弘扬大运河文化,构建“文化为魂、旅游为体、体育为形、商业为基”的产业生态体系,城市绿心公园通过大运河音乐节、斯巴达勇士赛等多项品牌活动,年接待量突破75.2万人次;大运河景区开发“游船夜游+水上运动+灯光演艺”产品矩阵,叠加四季活动链,2025年吸引游客50万人次、实现营收500万元,端午假期以28.7万人次流量位列全市第二,成功打造文化惠民与经济收益双增长的“通州样本”。二是以多轨运营机制盘活生态资源效能,构建“四维”协同体系,引入17家头部餐饮品牌,落地卡丁车、无动力乐园等项目实现年收入71万元,形成“国企引领、民企协同、镇村联动”的可持续运营模式,着力破解生态资源“自我造血”难题。三是以制度创新构建要素保障体系,出台《公园活化利用工作方案》:创新土地配置模式,探索解决硬化铺装指标限制路径,建立“消费券补贴+新媒体营销”引流政策,推动滨水岸线复合利用,为公园活化提供系统性制度保障。
  会议同时指出,尽管通州区在公园活化利用工作中积极践行高质量发展要求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对照城市副中心建设目标与市民多元化需求,仍存在一些短板:一是政策与规划衔接不足,《北京城市副中心公园活化利用工作方案(审议稿)》虽已经审议,但还需完善,部分公园改造设施受土地性质、生态红线等制约,影响消费场景植入和运营主体的积极性,土地利用配置、建设指标供给等配套政策应进一步细化。二是基础设施与运营机制存在短板,部分公园建成后配套服务设施(厕所、休憩亭、餐饮)不足,运营模式以政府单一投入为主,社会资本参与缺乏系统性政策支持,公园运营奖励激励制度尚未建立,管理主体与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未充分激发。三是城乡发展不均衡,乡村公园公共设施滞后,村民参与公园运营的渠道不够畅通,就业机会有限,村园融合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较薄弱,未能充分发挥“公园活化”与“乡村振兴”的双向赋能作用。
  为此,根据常委会审议情况,提出如下审议意见:
  一、强化政策保障与规划协同,筑牢公园活化利用根基
  一是完善法规体系与审批机制。以《北京城市副中心条例》立法和《北京市公园条例》修订工作为契机,充分考虑公园的实际需求和功能定位,融入合理建议,高质量制定公园活化利用工作方案,探索绿地空间复合利用标准与审批路径,推行独立选址、点状供地等灵活用地模式,优化最小占用绿地面积审批流程。二是优化组织构架,强化多部门联动,依托跨部门协调机制推动解决公园活化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在用地协调、项目审批、资金保障、经营许可等方面形成高效协同体系,推动工作方案落地实施。 三是加强规划衔接,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将公园活化利用工作与城市更新、产业升级、乡村振兴专项规划有机衔接,建立规划弹性调整机制,在打造通惠河-大运河沿线活力滨河游憩带、张家湾山海梦幻森林等示范项目时,注重差异化业态布局,在新建公园规划中预留消费场景空间。
  二、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提升惠民服务实效
  一是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构建标准化设施建设体系,规范给排水、电力、休憩设施、无障碍通道等建设标准,推进全龄友好设施建设,推行“一园一策”差异化改造,制定“公园服务清单”,重点补足乡村公园公共设施短板,实现资源均衡配置。二是推动服务效能智慧化升级,搭建通州区公园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预约入园、AI导览、人流监测、设施报修等功能,构建“一网统管”智慧化运维体系。三是深化公众参与机制,秉持“人民公园为人民”的发展理念,通过“问政问需”广泛征求居民对公园改造、业态设置的意见,高质量完成重要民生实事项目,坚持问题导向,以“接诉即办”工作为抓手,完善公园便民服务设施,打造更加便捷、舒适、安全的公园休闲环境。四是建立长效责任体系,完善动态跟踪机制,定期对公园活化项目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行评估,开展专项调研跟踪重点工作进展情况,确保设施服务长期稳定运行。
  三、创新多元运营模式,多点发力构建长远发展格局
  一是健全政策支持体系,明确社会资本参与公园商业开发、设施运营的准入标准和权益保障机制。建立差异化扶持政策,降低社会资本参与门槛。细化公园活化项目的财政补贴、消费券发放等政策,形成“投融建运维”全链条支持体系。二是创新多元合作模式,解放思想,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委托运营模式参与公园商业设施建设和运营,促进效益提升。三是深耕“运河文脉”,持续推动文化符号融入公园景观设计、文创产品开发及活动策划,打造好“运河上的通州”文化品牌,构建沉浸式文化体验链,提升文化辨识度,确保文化活化项目的专业性与可持续性。四是丰富差异化消费场景,满足多元需求,避免公园功能布局设计同质化,推动“一园一IP”建设,融合文化、旅游、商业、体育、科技、潮玩产业联动等多元要素,植入多样化的运营业态,实现目标客群精准化运营,持续打造具有特色和吸引力的消费场景。五是强化区域空间联动效应,推动公园与周边商圈、景点、空间对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用大运河文化带,将公园与环球影城、运河商务区、宋庄艺术创意小镇、张家湾设计小镇相结合,承接其外溢效应,促进二次消费。六是加强线上线下一体运营,持续深化品牌效应,强化立体协同推广,做好赛事、音乐节等重大节庆活动线上宣传预热,创新内容吸引流量,利用大数据精准引流,优化线下体验形成消费闭环,提升公园品牌影响力与区域经济价值。
  四、盘活乡村生态资源,拓宽乡村振兴路径
  一是培育林下经济产业集群,要继续推广漷县镇运河牡丹园“森林休闲+自然教育+林下种植”模式,整合花卉观赏、亲子露营等业态,打造京津冀文旅新地标,支持乡镇集体林场与社会资本合作,发展中药材种植、汽车营地等特色项目,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引导村集体以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入股,实现资源整合与利益共享。二是构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公园就业培训基地”,联合高校和科技小院开设公园相关职业课程培训,建立“村民技能台账——公园岗位需求”智能匹配系统,优先吸纳本地劳动力,积极推动村民参与绿化养护、游客服务等工作。三是创新乡村公园运营模式,建立城区公园与乡村公园资源共享平台,推动文化活动向乡村公园延伸,缩小城乡服务差距,建立“公园+农田+林地”复合生态系统,发展休闲农业,加大推广“公园+林业碳汇”力度,将林木养护、林下经济纳入碳汇计量体系,合理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乡村公园综合效能。

主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承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
全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网站备案号:CA010120000604417630003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120001
京ICP备 200152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2947号 技术支持:北京市通州区大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