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制度的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国有资产管理的重大决策部署,认真落实《中共北京市通州区委关于建立区政府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意见》要求,形成了《关于北京市通州区2024年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现报告如下。
一、国有资产基本情况
(一)企业国有资产(不含金融企业)
2024年,全区纳入国有企业财务会计决算的企业共计130户,涉及房地产、智慧城市、投资服务等相关行业。截至2024年底,全区国有企业资产总额5,911,299.32万元,负债总额4,336,675.02万元,所有者权益总额1,574,624.30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总额1,570,602.48万元,平均资产负债率73.36%。
(二)金融企业国有资产
2024年,全区国有金融企业1户,为北京通政城市副中心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政融担),该企业于2023年6月完成工商注册。截至2024年底,该企业资产总额20,716.80万元,所有者权益总额20,183.14万元。
(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
2024年,全区纳入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年报的行政事业单位共计372户,其中行政单位66户,事业单位306户。截至2024年底,全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额6,293,439.88万元,负债总额1,069,466.02万元,净资产总额5,223,973.86万元。从资产分布来看,行政单位资产总额4,595,466.19万元,占73.02%;事业单位资产总额1,697,973.69万元,占26.98%。
(四)国有自然资源资产
1.土地资源
2024年,全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30,272.61公顷,耕地15,979.80公顷,种植园用地2,117.40公顷,林地27,414.76公顷,草地2,212.98公顷,交通运输用地5,347.35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6,864.62公顷。
2.矿产资源
2024年,全区备案矿产资源为地热资源,涉及4处地热资源采矿项目,年开采量22.29万立方米。
3.森林资源
2024年,全区森林资源总面积31,360公顷,全年完成“揭网见绿”19.57公顷,“留白增绿-园林绿化”20.01公顷,“留白增绿-临时绿化”12.96公顷,森林覆盖率34.62%。
4.湿地资源
2024年,全区湿地资源总面积5,468.03公顷,湿地保护率96.83%。
5.水资源
2024年,全区地下水埋深由6.5米上升至5.5米。
6.大气环境
2024年,通州区PM2.5年均浓度33.9微克/立方米;全年空气优良天数280天,扣除沙尘影响的重污染天数1天,空气质量整体创历史最优。
二、国有资产管理情况
2024年,全区国有资产管理更加规范,管理效能持续增强,资产领域改革有序推进,国有资产在支撑政府高效履职、保障公共服务供给、助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企业国有资产(不含金融企业)
1.强化系统党建,引领推动党建业务深度融合
区管企业全部依法依规将党建工作要求纳入公司章程,健全完善“三重一大”实施办法,明确领导班子议事决策权限、规范议事决策流程。研究制定区管企业领导人员职数设置方案,2024年按程序调整7家区管企业33名领导班子成员,接收7名市级单位干部到区国资委和区管企业挂职,企业领导班子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2.强化改革创新,提升区管企业转型发展质效
各区管企业建立任务清单,共同推进《北京市通州区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重点任务落实落地,截至2024年底如期完成70%改革任务。启动北京通州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代持区管企业股权工作,为组建区级股权管理和国有资本运营平台夯实基础。有序推进外部董事制度试点,初步编制区管企业兼职外部董事选聘、评价办法。启动推进国有企业“三资”运作改革,全面梳理闲置低效国有资产。
3.强化制度建设,促进国资国企监管更加规范
以制度机制建设为抓手,加强对区管企业的监管与指导。修订企业经营业绩考核计分办法,推动区管企业形成“支持发展、鼓励创新、褒奖担当、惩戒无为”的价值导向;拟定区管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规范企业薪酬管理行为;起草规范区管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通知,加强内控体系建设;印发实施《区管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4.强化攻坚克难,有效化解一批历史遗留问题
一是积极服务副中心发展战略。协调推动八里桥市场搬迁腾退,圆满完成市场征收闭市;基本完成物业资源整合,实现国资系统物业小区集中管理;打造数字经济智城园,推动人民商场盘活。二是发挥国企担当,践行社会责任。完成八通搅拌站债权收购,成功化解轻铁中心重大贷款担保涉诉事项;平稳实现冷冻机厂棚改腾退,有力消除重大安全隐患;稳妥解决通州区良种繁殖场退休人员待遇差及潞运监理公司历史欠缴职工五险一金及滞纳金问题,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二)金融企业国有资产
1.打造多元体系,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一是发挥金融领域产业政策扶持带动作用,依托《关于北京城市副中心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细则》,为31家金融机构及企业提供产业发展资金。二是强化政府部门金融服务效能,举办“政金企”对接23次,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三是助力实体经济发展,通政融担为全区31家中小微企业、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服务。
2.构建协同机制,深化国有金融资本管理
区财政局、区国资委、区发改委等部门相互联动、统一规制,执行穿透式管理,运用信息化等手段,归集企业财务数据,校验分析高风险指标,排查预警潜在风险,构建全方位企业运行情况监控体系,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
1.靶向施策规范管理,资产综合管理水平稳步提升
立足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的全链条管理体系,对全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实行资产层级管理、全程管理、动态管理。2024年,聚焦资产管理制度完善与程序优化,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新设单位资产配置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本区数据资产管理的通知》等文件;围绕资产管理秩序规范与数据质量提升,组织开展了全区行政事业单位公共基础设施数据比对、资产账务共性难点问题纠错等专项治理工作;平稳实现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融入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全区资产卡片信息顺利完成数据迁移。
2.统筹梳理分类盘活,资产管理效益效能持续提升
全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三资”运作改革全面启动。经过系统性资产摸底,梳理形成了涵盖初步运作处置意向的可盘活资产清单。综合考虑历史遗留问题的复杂性,在“用、售、租”盘活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推进实物注资、一级开发等多元化运作处置路径。
3.加大投入优化供给,资产服务保障能力有效增强
教育资源稳步提质扩容,全年新增学前学位3150个、新增中小学学位9800余个,教室多媒体、学生课桌椅等教学设备设施投入持续加大;体育设施分布更趋便捷,全年新建及维修足球场、篮球场等全民健身场地21处;基层医疗能力不断提升,2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增配备医疗设备605台;“科技项目管理系统”应用软件全面启用,全年服务创新主体超500家;文物保护修缮力度加大,通州区重兴寺主殿、三大冢、北城垣遗址修缮工程全面启动;公共服务保障持续推进,全年调剂使用办公用房6处,完成重大专项工作资产调剂保障任务33次。
(四)国有自然资源资产
1.统筹城乡空间格局,全面拉开城市框架
一是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全面完善两级三类规划体系。有序做好乡镇国土空间规划与村庄规划衔接,加强对村庄规划实施建设保障。二是有序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通过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将城市功能和轨道交通深度融合,搭建功能承接新场景,提高对东部各区的辐射能力,切实推进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
2.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科学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区,圆满完成耕地保护空间划定任务。不断强化农田保护和管理合力,在全国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工作中,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考核获满分成绩。开展新增耕地农业生产符合性评价、耕地质量等级监测评价、土壤污染防治项目等工作,夯实耕地质量基础,有效管控农用地土壤环境风险。
3.优化自然资源管理,提升综合治理效能
加强水资源对国土空间规划的约束引导作用,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全区地下水超采面积大幅减少,严重超采区全部消除。强化落实三大减排行动,统筹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紧盯季节性污染特点,春季统筹开展扬尘百日攻坚行动,夏季深入开展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治理,秋冬季强化污染防治攻坚,奋力实现科学精准治污。
三、下一步工作
要立足各类国有资产资源禀赋,夯实管理、深耕改革,依法依规管好用好国有资产,为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一)聚焦主责主业,推动国资国企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继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速推进改革方案中六大方面82条275项任务,全力实现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圆满收官。二是持续深化国有“三资”运作改革,推进国有企业实现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三是统筹推进区管企业重点项目建设进度,为副中心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国资国企力量。四是夯实国资委系统人才队伍建设,分领域、分批次抓好干部培训,形成干部职工互派交流挂职机制。五是深化党建业务融合,创新党建工作载体,提炼“运河企范”党建品牌,确保党的领导在国企改革中不断加强。
(二)强化改革驱动,夯实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基础
一是优化管理体制和监管框架,进一步明确区财政局、区国资委、区发改委等部门的职责分工,优化穿透管理模式。二是加强风险防控与合规管理,完善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健全风险预警机制。三是推动数字转型与科技创新,充分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建设智能监管平台,提升国有金融资产监管的精准性和效率。
(三)巩固精细管理,提升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质效
一是加强资产管理工作精准指导培训,压实主管部门监督管理职责,夯实行政事业单位主体责任,多方联动强化制度执行刚性约束。二是全面摸排闲置、超标、低效运转资产,充分依托线上公物仓平台,加大资产统筹调剂力度,优先通过调剂方式满足资产配置需求。三是分批分类推动实现行政事业单位“三资”运作改革中可盘活资产的规范处置、统筹利用和高效转化。四是组织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依据清查结果调整账务、完善制度,筑牢管理基础。
(四)健全管理机制,强化国有自然资源资产保护利用
一是严格落实新一轮副中心控规实施工作方案,持续深化开展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体检工作,积极推进“3+1”主导功能建设。二是加快推动耕地保护空间优化调整工作,严格耕地保护用途管制,落实占补平衡,同时推动耕地集中流转,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防止撂荒。持续提高违法用地、违法建设治理能力,不断完善“技防+人防”新生管控体系,强化遥感监测技术与田长制巡查联动,有效遏制新生违法问题。三是加速谋划重点区域造林绿化工程,推进平原生态林养护经营综合示范区建设,落实“疏整促”专项行动,实施“揭网见绿”。四是充分发挥全区新能源车推广方案及各项鼓励政策激励作用,着力提高全领域车械新能源使用比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