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监督视窗 > 专项报告  > 正文

监督视窗

关于北京市通州区2019年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

时间:2022/02/11  来源:区人大

  --2020年11月18日在北京市通州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上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常务副区长  阳波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向会议作关于北京市通州区2019年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请予审议。
  2019年,通州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副中心功能定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常委会的指导监督和大力支持下,忠实履行职责,更加积极有为,坚持不懈地严管理、强治理、提效能,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信息化水平有效提升。现将2019年全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企业国有资产情况
  (一)企业国有资产基本情况
  2019年末,全区国有企业资产总额4,464,815.6万元,同比下降3.8%;负债总额2,602,661.1万元,同比增长8.4%;所有者权益总额1,862,154.5万元,同比下降16.9%;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总额1,307,046.7万元,同比增长20.6%;平均资产负债率54.9%。
  (二)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
  1.产业布局持续优化
  积极适应副中心功能定位和区域高质量发展需求,持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不断优化调整产业布局,国有资本逐步向适应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基础产业集中,倾力打造战略功能板块、城市运营管理板块、民生服务板块、科技创新板块、文化旅游板块等“五大产业板块”。
  2.制度建设得到加强
  认真贯彻北京市国企改革有关文件精神,先后制定出台了《通州区国资委监管企业“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意见》、《关于规范国有企业经营性房屋、土地出租管理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规范国有资产监管、企业出租经营,全力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严防国有资产流失。
  3.改革工作不断深化
  本着“整体建构、渐进深化”的原则,持续推进国企改革。一是加强产业布局和结构整体优化的全面研究。二是系统梳理国有企业资产,完成国资委监管企业清产核资工作。三是开展国资系统土地房产资源优化利用课题研究,为启动改革进一步摸清底数。四是加速推进国企领导人员管理体制改革,制定出台《关于调整区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的意见》。五是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平台建设,将园区所属慧谷投资公司更名并划转至区国资委。六是将区国资委所持北京通州科技创新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创公司”)及通投公司股权划转至北京市通州区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资公司”),为优化战略功能板块做准备。七是持续推进区国资委系统10家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八是基本完成区属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
  4.服务保障提质增效
  牢固树立副中心意识,更加积极参与副中心重点项目建设。国资公司累计完成文化旅游区50个土地移交项目,以信托、担保等方式为园区建设及重点项目融资上百亿元。通投公司在施及跟进的土地一级开发项目共计20个,与宋庄镇等9个乡镇签订集体产业用地经营权租赁协议,张家湾设计小镇、宋庄艺术小镇、西集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台湖10号地研发用地、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副中心枢纽站等相关重点建设项目顺利推进。科创公司成功开展副中心设计小镇创新中心项目和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通州)创新中心项目的改造运营。北京通盛达交通运输经营管理公司优化调整49条运营线路;北京市通州商业资产运营公司(以下简称“商资公司”)的“品农果蔬”经营网点基本覆盖副中心全区域;北京市燕东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的和谐社区和智慧社区建设水平有效提升;大运河(北京)水务建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运河水务公司”)积极打造再生水数字化智能管控系统,行政办公区再生水管线二期工程启动。深入开展“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积极主动到受援地区投资置业、签约结对、开展村企共建,利用企业实体销售渠道完成消费扶贫额3300万元。
  5.产业发展富有成效
  聚焦高质量发展,紧扣重点建设项目,发力抓创新、补短板、强弱项,着力探索新的经营运作模式、提升产业品牌影响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产业园已签约商户入驻18家,租赁面积2570平方米;“源创科技研发楼”项目开工,已与华为、中科星云等公司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国资公司“帅府·潞苑”限竞房项目,建筑规模3.91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234,510.9万元。京杭大运河(通州城市段)正式启动旅游通航;两家国企幼儿园投入运营;商资公司下属烟酒公司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有效提升,年销售额达到11,000万元,销售区域覆盖京津冀地区。大运河水务公司、商资公司等企业积极探索资本市场化运作模式,主动对接央企、市企和优质民营资本,在六片区水环境治理PPP项目、智慧水务、智慧城市等方面的市场开拓力持续增强。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是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科学整合优质资源,壮大国有资产运作规模,提升国有资本运营能力,实现重组增效、提质增效。二是积极参与副中心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推进文化旅游区、环球影城主题公园以及水环境治理等副中心重点项目,做好保障住房、交通客运布局、商业进社区等副中心民生工程,充分发挥国企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三是加快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国企战略重组、产业转型升级,合理设置产业功能板块,完善国企法人治理结构,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确保各项改革工作扎实稳妥、落地见效。四是发力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全面推进以人力资源产业园、尖端芯片基金为抓手的城市商业金融产业发展,大力拓展旅游文化产业和科技服务产业,加快推进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硬科技产业示范基地等项目建设。五是加大与央企、市企、民企的合作力度。大力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探索跨区域、跨层级、跨所有制的经营合作方式,以及企业职工持股等混合所有制实践方式,有效提升国企经营活力。六是抓好国企领导班子和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企业选人用人机制,探索引入职业经理人,形成以市场为取向的人力资本的专业化管理方式;着力抓好领导干部、年轻干部的选拔、培养和锻炼,持续推进国企干部队伍梯队建设。七是加强监管机制体系建设。规范国资监管职能,加快建立和完善出资人管理事项清单制度、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不断提高国资监管的依规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金融企业国有资产情况
  截至2019年末,暂无由通州区政府所属行政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出资成立的金融企业。
  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情况
  (一)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基本情况
  2019年末,全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账面净值总额6,911,149.4万元,较期初增长6.2%。负债总额2,635,420.6万元,较期初增长5.1%。净资产总额4,275,728.8万元,较期初增长6.9%。
  (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情况
  1.实行层级管,资产管理机制运转高效
  严格实行财政部门综合管理、主管部门监督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具体管理的“三级”资产管理体系,构建起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工作机制,形成各单位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资产管理工作格局。
  2.坚持全程管,资产管理行为规范有序
  一是严把资产“入口”关。实行“先审核后购置”的核定机制,严格按规定标准配置,对没有标准的坚持先论证后配置,确保资产购置严格、配置合理。二是严把资产“使用”关。从严规范出租出借、对外投资的审批和备案,将举办大型活动、召开重大会议、组建临时机构等事项产生的资产纳入“通州区国有资产公用平台”再次调剂使用,确保国有资产合规使用、共用共享、应用尽用。三是严把资产“出口”关。严格执行规定权限、履行报批程序,对处置资产实行公开交易或无害化处理,确保资产处置收益应收尽收、应缴尽缴、及时入库。
  3.强化动态管,资产管理质量持续提高
  全区统一实行“一物一卡一条码”的资产管理模式,有序完成“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三期升级,有力有效开展资产月报、资产年报、产权登记等各项工作,分批分期组织线上线下资产管理专项培训,从严从紧督导各单位及时建卡、及时记账、及时销账,实现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信息的动态管理和实时监控。
  4.发力抓重点,资产管理保障作用明显
  出台机构改革经费和资产管理的相关文件,对资产清查、划转、接收等工作进行明确规范,有力防范国有资产的流失。继续做好区属各行政机关所办行业协会商会脱钩的国有资产处置工作,顺利完成“向街道和乡镇下放行政执法职权”的资产划转审批工作,保障各项改革平稳有序推进。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是压实资产管理的主体责任。严格厘清资产管理责任边界,精细明确“财政部门综合管理、主管部门监督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具体管理”的职责和任务,深入推进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的有效衔接,持续完善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工作机制。二是抓实资产管理的全程监管。着力用好“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结合资产日常管理,切实把精细化管理贯穿于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的全过程,持续构建分层次、全流程的资产管理体系。三是做实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坚持不懈抓经常、建制度、打基础,切实转变“重资金、轻资产”“重购置、轻管理”思想,严防超标配置资产,大力推动闲置资产共享共用,强化线上线下专项培训,做好政策咨询服务工作,持续提升资产管理成效。
  四、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情况
  (一)国有自然资源(资产)基本情况
  2019年末,全区土地资源总量为90579.2公顷。其中,国家所有23744.7公顷,占26.2%;集体所有66834.5公顷,占73.8%。全区森林总面积44.9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3%;公园绿地面积3235.2亩,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9.3平方米,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1.5%。2019年全区年降水量373.9毫米。水资源构成主要以地下水和地表水为主,地下水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为1.8亿立方米。全区境内河流26条,现有区级、镇级、村级污水处理厂(站)164座。
  (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
  1.土地资源的管理、保护和利用工作不断深化
  一是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制定下发《通州区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修改完善《通州区关于加快科技创新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用地政策的实施方案》。全面开展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实地调查,共计调查图斑7.9万个,调查土地总面积905.8平方公里。副中心拓展区规划、各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均已形成阶段性成果,基本实现规划编制“全覆盖”。二是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有序推进各项规划编制,文化旅游区、张家湾设计小镇规划综合方案编制进展顺利,上报完成基本农田储备区、耕地保有量储备区划定数据和新一轮百万亩造林2020年任务选址工作。三是严守用地规模底线。大力促进建设用地减量,2019年市级下达我区城乡建设用地减量任务近4.2平方公里,我区上报实际减量10.1平方公里,预计净减量约为5.9平方公里。全区“拆五还一”减量基数3569公顷,还建用地736公顷,已在规划范围内具体落图。四是优化土地供应结构。供应居住用地(含共产房)及商服用地4宗,面积37.78公顷。五是加大执法力度。持续加大督察问题整改的工作力度,圆满完成2016至2018年督察整改工作现场检查。以卫片执法检查为契机,深入开展土地执法工作。建立起打击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联合工作机制,严厉打击涉地违法问题。
  2.林地绿地及林木资源的管理、保护和利用取得成效
  一是加强林地绿地及林木资源管理。严格落实《通州区林地绿地建设养护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持续加强大运河森林公园、东郊森林公园、西海子公园建设工作,打造副中心生态名片;积极做好古树养护管理、林业病虫害防控、杨柳飞絮期防控等工作,保障城乡生态安全;继续推进老城双修、扩大绿色空间,完成1935亩留白增绿建设任务。二是深入开展森林执法行动。成立“绿卫2019”森林执法专项行动协调工作小组,制定印发《通州区“绿卫2019”森林执法专项行动工作方案》。三是切实做好森林防火。认真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野外火源管理、火灾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等工作。
  3.水资源的管理、保护和利用水平持续提升
  一是水资源管理力度加大。建立取水许可、开凿机井、建设项目水影响评价审查、审批机制,制定出台《通州区再生水利用管理制度(试行)》,水资源管理秩序正规、工作有序。二是再生水项目建设持续推进。进一步完善副中心再生水配水干线工程规划,积极研究行政办公区双水源、双路由供水和环球影城主题公园、城市绿心等重点用户的再生水供应问题,铺设完成行政办公区启动区一期再生水工程管线18.5公里、二期再生水工程管线4.6公里。三是海绵城市建设加速。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实现水城共融,试点区内涝积水点全面消除,北运河和运潮减河的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黑臭全面消除,生态岸线比例超过90%。累计完成海绵型建筑小区、防洪排涝等项目109项。四是全区水环境明显改善。严格落实“河长制”,深入开展河道、沟渠“清四乱”专项行动,实行河湖“清四乱”常态化管理,督导各乡镇全面排查、建账销账,先后整改问题5533个。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是建立完善长效管控机制,统筹推动违法用地违法建设治理工作。研究制定行政执法操作规程,完善程序、创新方式、加强监督,确保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强行政与司法的综合执法联动机制,增强威慑力,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研究制定治理方案,完善执法与审批对接机制,落实在施违法建设立即处置工作机制,落实新生违法建设零增长要求;依托全区创建“基本无违法建设区”信息平台,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形成打击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强大合力。二是深化百姓身边建绿增绿。继续完善“两带、一环、一心”生态空间布局,全力推进2020年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建设,建好管好口袋公园、小微绿地,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和休闲游憩场所,全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努力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绿色生态福祉。2020年,创建花园式社区2个、花园式单位2个、绿色村庄4个,完成村庄五边绿化400亩。三是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农业用水管理,推进农村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全力实现部分重点区域及重点用户的再生水供应,推广建设智能加水站,推进全区老旧小区海绵城市改造工程。持续加强监督考核,推动全区各级河长忠实认真履职。

主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承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
全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网站备案号:CA010120000604417630003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120001
京ICP备 200152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2947号 技术支持:北京市通州区大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