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9日上午,区人大常委会召开本年度第9次主任会暨专题主任会议。会议听取了区政府副区长秦涛所作的关于北京市通州区《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执行情况的汇报。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赵玉影,常务副主任程为民,副主任孙奎亮、鲁新红出席会议。
会议认为,区政府及相关部门注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市、区相关文件要求,在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副中心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得到有效满足,文化素养和文明素质明显提升。
会议指出,在贯彻落实《条例》工作中,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还存在重视程度不够、部分文化设施作用发挥不充分、文化人才队伍亟待加强等问题。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条例》,依法推动我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更加有力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会议提出以下五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性
近年来,党中央始终把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摆在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区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深入学习领会党中央精神,深刻认识到出台施行《条例》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重要举措,是落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加快完善文化法律体系的重要措施,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供重要法律保障,切实担负起在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主体作用,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的热情,鼓励提供多样化的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丰富文化供给,促进副中心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作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发挥文化阵地作用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区在2019年已经获得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荣誉称号,下一步工作中,要落实好《通州区巩固提升北京市公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抓紧抓实专项绩效考评。一是更加合理布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在副中心整体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上,统筹现有公共文化资源,对全区公共文化设施进行优化布局,加快新建大型社区、商圈等人口密集地区的文化设施建设。二是进一步强化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和使用。优化现有公共文化服务场馆的使用率与功能升级,真正发挥好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公共文化服务职责,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更大程度地普及文化、惠及群众。三是着力推动城乡之间公共文化设施资源整合。逐步将乡镇和街道综合文化中心、村和社区综合文化室纳入全区管理与服务体系,实现一体化配送与运营。加强城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帮扶,支持农村文化艺术创作,加大对民间文化艺术的扶持力度,形成城乡文化交流常态化工作机制。
三、完善服务供给,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和水平
区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强服务管理,充分发挥公共文化事业的便民服务作用,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文化发展成果。一是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组织举办文化馆服务宣传月活动,继续开展“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大运河阅读计划”、农村文艺演出、星火工程、周末场演出等文化活动,不断拓展群众文化活动覆盖面,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生活,增强文化素养。二是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深入实施公共文化数字化提升工程,创新“互联网+公共文化”供给模式,继续完善公共文化云平台建设,提供网上预约、数字阅读、在线培训等智能化服务,构建全天候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进一步提升便民利民服务水平。三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运营管理。坚持共建共享,积极拓展社会力量参与渠道,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有力举措,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活动项目打造、服务资源配送等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发展,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多样性。
四、加强队伍建设,充实公共文化服务力量
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公共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条例》在保障措施方面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相关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把《条例》落细落实。一是培育基层文化骨干。要用好现有人才,不断加大对文化专业人才、基层文化骨干、乡土文化能人的培养力度,建立健全培养人才、发现人才和留住人才的相关机制,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业务过硬的公共文化服务团队。二是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不断拓宽文化志愿者纳入途径,选设村(社区)文化志愿者,通过成立文化活动组织,建立激励机制,广泛开展文化志愿者活动,并加强培训指导,提升文化志愿者服务基层的能力,推动志愿服务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积极作用。三是加强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不断健全完善非遗传承人管理制度,加强对传承人的评估和动态管理,支持鼓励传承人参与专业研修培训活动,对传承人提供更多的政策优惠和支持,提升其技能技艺和传承积极性,解决好非遗传承后继乏人的问题。
五、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存在感”
“存在感”要从群众参与中来。文化服务强调润物无声,群众有参与感才更有获得感。一是用足用好宣传阵地。充分利用报纸、文旅通州微信公众号、公告栏、宣传栏、电子屏等设施设备,向社会公众宣传《条例》内容、公共文化设施场馆活动信息等,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形成全社会了解、支持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二是丰富宣传内容。加大对我区优秀公共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活动、文化人才等内容的宣传力度,支持创作“沾泥土、带露珠、接地气”的本土文化作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创新宣传形式。探索尝试微信朋友圈互动广告、公交车广告、二维码、趣味表情包等互动性强、易于传播的形式,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宣传活动,在全区营造浓厚的公共文化服务氛围。